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施大畏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超越“小我”,方能出精品

2012-03-15 09:20:58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严长元 
A-A+

施大畏

  今年适逢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在日前举办的上海艺术新人大展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艺术作品有生活就大,没有生活就小”的论述,直面“艺术与生活”“艺术为谁服务”等历久弥新的话题,再一次激发人们反思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引起了关注。两会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艺术作品有生活就大、没生活就小,这其实就跟人们吃饭一样,是一个‘用不着阐述’的朴实的道理。”面对记者的提问,施大畏表示,它没有那么深奥,关键是“80后”“90后”如何理解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要跟年轻艺术家沟通的地方。”

  他是在上海艺术新人大展开幕前夕对年轻艺术家说此番话的。艺术样式丰富、不少作品个性鲜明,显示了艺术新人在解决笔法、色彩、构图等技术层面问题的游刃有余,但存在视野小、缺乏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欠缺。这是当前艺术创作领域的通病,“它反映了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他说。

  什么是生活? 怎样深入生活?

  但凡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都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蒋兆和的《流民图》、齐白石的花鸟草虫等,莫不如此。除去技术方面的因素,这些作品堪称一个时代的缩影。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真实的生活?艺术怎样反映生活?

  施大畏一直保持着每年沿黄河边走一圈的习惯,在一个月时间里,了解民情、画速写、拍素材,收获颇丰。“1996年,我沿着黄河走,到了榆林高家坡画农家的速写。碰到一位70多岁戴白羊肚手巾的老汉,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2007年,我又到高家坡,再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老汉已经80多岁了。当我把两张照片放在一起时,心生感慨:这个村子走不出多远就是高速公路,但这里10年几乎没什么变化。我画的《高原的云》系列作品表达的就是这种感受。”他说,这种经历沉淀在内心,说不定哪天就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了。

  但是在多数年轻艺术家这里,对于到基层采风写生已没有了要求,这令他十分感慨。“过去我画连环画《暴风骤雨》,在元茂屯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从锅勺、劳动工具里感受生活;现在的年轻人,有经费、有飞机坐,条件好了,大家还是不愿多去。”虽然他们也会挎上背包、下乡采风,但要感受真实的生活、了解老百姓的内心世界,是需要投入时间和情感、从内心向他们靠近,那绝不是在旅游景点拍拍照、停留几天就能解决的。

  “最近我去东海大桥工地写生,那里在海上搭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柱子平台,然后向两边延展架桥。我到那平台上一看,200多个工人,全都是男人,整个施工期他们都待在上面。令我惊奇的是,那些别人眼中粗野的民工,在食堂的小车里养了小盆景。我对他们说:这太有情调了;他们回答,自己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到不了陆地,一刮风就更长时间下不去,种小盆景是自己情感的寄托。”惊喜之余,他发现,叮叮当当的刚硬的劳动场景和小盆景的柔性才是这些工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在他看来,深入生活还需要善于观察、体悟,善于留意生活中的细节。

1 2 3 4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施大畏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